未来,从哪里入手?别慌,它在这里 二维码
还记得之前网上说,各个年龄段的人对辞职的看法,感觉辞职理由越来越魔性。 我们可以从侧面看出,主要还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,才会有不一样的结果。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,很多人会告诉我们这件事应该怎么做,却很少能听到对待这类事情你该用什么方式思考。 那么,有哪些实用的思考方式呢? 01.谁是谁非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个人辩论时,他总是强调有一个观点是他的,或将“自己”放在问题之上,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。 要“出风头”或者“领功”是人之常情,但在思考的过程上,“自己”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。“领功”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。 在推理中,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地衡量。 同样地,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--因为高手的推论较为深入,这些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,任何高手都可以错,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,不可以尽信, 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理解,较小心地去衡量。高手与低手之分,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,后者肤浅而狭窄。 02.问题要有不用答案的可能性 问题问得好,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,所以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。 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难。你要问:“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,我们会知道了些什么?”若所知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什么关连,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,那问题就无足轻重。 有很多问题不仅是不重要,而且是蠢问题。什么是蠢问题呢?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,没有其他的可能性,那就是蠢问题了。 03.不要将预感抹杀了 逻辑是推理的规格;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,非逻辑不行,思考就会受到压制。 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,不知所谓;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,往往把预感抹煞了,以致什么也想不到。 那些坚持非要以正确方法推断出来的思想,是不能被科学接受的观点,只不过是某些难有大贡献的人的自我安慰。他们都胸有实学,思想快捷,但是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。 纯以预感而起,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,有了大概,再反覆以逻辑证实,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。只要得到的理论或见解是合乎逻辑及方法论的规格,是怎样想出来的无关重要。 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,万有引力的理论就悟了出来。又有谁敢去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。 预感是每个重要发现都缺少不了的——从哪里来没有一定的规格,有时究竟是什么也不大清楚。 在思考上,预感是一条路的开端——可走多远,到哪里去,难以预先知道--但是非试走一下不可的。走这路时逻辑就在路上画上界线,将可行及不可行的分开。 走了**步,第二步可能较为清楚。好的预感的特征,就是路可以越走越远,越走越清楚,到后来就豁然贯通。“没出息”的预感的特征正相反。 04.转换角度,事半功倍 任何思考上的问题,是一定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的,换言之,同样的问题,可用不同的预感来试图分析。 首先,你要知道,有时候想不出答案,不是因为问题过于湛深,而是因为所用的角度难以看到浅的一面,这就需要转变思想的角度。比如脑筋急转弯。 其次,在思考的过程中,细节与核心是互补短长的。如果不顾细节,我们会很难知道核心。有了可靠的核心而再分析细节,准确性就高得多了。 思想一集中,脑袋就戴上了放大镜,重视细节——这是一般的习惯。善于思考的人会时不时将问题尽量推远,以作整体性的考虑。 05.例子远胜符号 推理时可用例子,也可用符号;有些人两样都不用,只是照事论事,随意加点假设,就算是推理。后者是茶余饭后不经心的辩论,算不上是认真的思考。 画面要比符号较接近现实,所以更容易记,所以在思考上,用例子就更加合适。 善用例子的人,再蠢也蠢不到哪里去。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,能否善用就要看个人的想象力了。现试将这些法门分列如下。 1)例子要简而贴切 2)例子要分真假 有些例子是空中楼阁,有些例子,却是因事实简化而成为“实例”。 纯以幻想而得的例子容易更改的更加贴切,是可帮助推理的。但要有实际应用的理论,就必须有实例支持。经验对思考有很大的帮助,就是因为实例知得多。 3)例子要新奇 众所周知的例子不仅缺乏吸引力,在思考上,较新奇的例子会较容易触发新奇的思想。**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,其后再用的就少了创见。 4)要将例子一般化 5)要试找反证的例子 06.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人的脑子是有着难以捉摸的机能,拼命想时想不到,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,是常有的事。 我们可以肯定的,就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,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。以前想得越深,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。 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,可以置信。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,时间并没有白费。将问题搁置一旁,过些时日再想,可有奇效。 就是不再想答案也可能会在无意间得到的。 科学上的思考是一门专业。跟其他专业一样,熟能生巧。可以告慰的,就是无论问题看来是如何的深奥,好的答案往往会比想象中的浅的。 所以,我们改变不了世界,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,让自己变得更好。改变自己的**步,就是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。
文章分类:
互联网风口
|